伴随我国氢能产业及氢能示范城市群相关政策的出台,氢能产业发展迎来广阔空间,氢能专用设备、研发创新、整车制造、氢能利用等各环节有望形成多个专业化集群。氢能企业在选址过程中,主要考虑在创新要素聚集、政策优惠力度大、氢能资源丰富的区域布局,结合氢能企业集聚的核心驱动力分析,我们将我国氢能产业集群分为技术驱动型、政策驱动型、资源驱动型三种发展模式。
一、技术驱动型氢能产业模式
技术驱动型发展模式是指依托科技创新资源,以氢能核心材料、装备及关键零部件、氢燃料电池系统等的技术创新为切入点,同时推进绿氢制备、加氢站、检测认证、汽车示范运营等上下游环节发展,完善配套基础设施,从而撬动整个产业链。这种模式主要出现在上海、北京、武汉等地,具有两大发展特点。
1、强化创新驱动,搭建功能平台
由政府主导,联合研发机构及企业,产学政联合,加快氢能源产业协同研发。以电池切入,搭建产学研平台、创新中心等,实现核心材料、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创新,打造自主化生态链。通过搭建标准化研究院、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等标准创新平台,搭建氢能汽车监管平台等,发挥行业前沿引领、标准制定作用。
2、抢抓示范应用推动产业集聚
通过政策扶持燃料电池车购置、运营服务、加氢站建设、氢气加注价格等,向下游应用拓展,培育市场。以核心技术及零部件为引力,通过技术辐射,构建燃料电池系统集成及关键零部件、氢能配套等产业集群,加速氢能产业化进程。
案例链接:上海嘉定氢能港
上海嘉定氢能港为上海市首批特色产业园区,园区位于上海安亭镇环同济大学片区,占地面积约2.16平方公里,规划布局智能制造、科技研发、总部经济、商业商务四大功能模块。园区围绕氢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两大产业,初步形成关键零部件研发、燃料电池系统生产和加氢站配套基础设施等较完整的氢能产业体系。
从产业集聚看,嘉定氢能港依托同济大学嘉定校区的科技优势,搭建氢能源科技研发及检测认证公共平台、上海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功能性平台,已形成氢能源关键零部件产业化、汽车智能化研发等新兴产业集聚,引进了上汽捷氢、长城汽车、丰田汽车、佛吉亚、堀场仪器等氢能源和汽车智能化产业项目60多家。
根据《嘉定氢能港2021-2025年发展规划》,到2025年氢能港企业总数将达200家,年产值、营收突破500亿元;引进氢能科研机构20个,国内外氢能人才达到3000名,科研成果转化项目落地30个。
二、政策驱动型氢能产业模式
政策驱动型发展模式主要体现在交通、电站、化工等氢能应用领域,从氢能终端应用环节切入,通过完善配套设施撬动整个产业链,以佛山、郑州等无产业基础、靠政策发力的城市为代表。
以佛山为例,既没有科研院所,也没有氢能产业基础,它主要通过政策与战术配合,吸引了100多家涉氢企业和科创平台集聚,形成国内比较完善的氢能产业链。佛山模式的形成是政策激励与集群培育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1、政策激励
在政策激励方面,佛山已出台多个专项扶持政策,比如《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扶持办法》、《加氢站建设运营及氢能源车辆运行扶持办法》等,对氢能多个环节进行激励;同时重视加氢站网络建设,对加氢站进行建站补贴,运营补助,通过设施先行,市场倒逼的方式,创造产业发展先发优势。
2、集群培育
在集群培育方面,采用培养本土企业和引进项目两种方式,建设了佛山(云浮)产业转移工业园、佛山仙湖氢谷两个产业集群,通过招商引资和创新培育,构建双向孵化创新机制。其中佛山(云浮)产业转移工业园以本土企业为核心,通过扶持自主技术,培养本土零部件企业,引进配套企业,来构建完整产业链;佛山仙湖氢谷以引进企业为主,引进成熟技术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示范应用。
案例链接:佛山仙湖氢谷
园区位于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,规划面积约48平方公里,以新能源为主题,围绕氢燃料电池、核心部件、动力总成和氢动力汽车等氢能源汽车智造产业链,打造氢能源科技中心,致力于创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和氢能产业硅谷。
仙湖氢谷在空间上形成北部、东部、南部三大园区,北部园区主要发展核心部件、动力总成、加氢站产业,东部园区侧重发展富氢材料、制氢设备、氢燃料电池车产业,南部园区由研发中心与整车生产构成。
目前仙湖氢谷已落户长江汽车、广顺新能源、广东国鸿等50多家氢能企业和科创平台,涵盖上游氢制取、中游氢储运及加注和下游氢综合运用的完整产业链条,重要项目有仙湖实验室、氢能产业技术研究院、氢能轨交、广东探索氢燃料电池及汽车生产项目、氢能国际会议展览中心、巨正源佛山氢能储备基地等。
三、资源驱动型氢能产业模式
资源驱动型发展模式是指氢资源富集地区,基于本土煤炭等资源或化工、钢厂等产业基础,在氢源环节建立产业,以打造氢源输出地为核心,率先在氢能基础设施和电解水制氢设备生产制造等上游环节布局,并向中下游延伸发展。
这种模式主要出现在四川、吉林等地,具有发挥优势,重点突破的特点。这些地区通常能够发挥风电、矿产等资源优势,例如利用风光水为可再生能源创造条件,利用稀土资源发展氢能新材料产业。同时布局氢能产业应着眼于全国大市场,使市场发挥决定作用,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。
这类模式的代表城市包括成都、张家口、攀枝花、西昌等地区,其中成都形成燃料电池和可再生能源制氢产业集聚区,张家口形成氢能制储运、燃料电池、氢燃料电池车产业集聚区,攀枝花、西昌区域正规划探索备用电源、分布式发电等产业。